2012-03-16 09:02:03 浏览数:0
姓名:丁兆堂 |
从事学科领域:一级学科:210农学 二级学科:210.40园艺学 三级学科:茶学
研究方向: 茶树遗传育种与资源综合利用
一、个人简历:
教育背景:1982.09-1986.07 山东农业大学我院蔬菜专业 学士
1997.09-2001.07山东农业大学我院蔬菜专业 硕士
2003.07-2005.12山东农业大学我院茶学专业 博士
2004.03-2005.10浙江大学农学院茶学系 访问学者
工作经历:1986、7–1991、6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系
1991、7–1993、2 山东农业大学学生工作处
1993、3–2002、1 山东农业大学科研处
1998、3–1999、2 山东省科委农医处主任科员
2002、1– 2005、1 山东农业大学科研处副处长
2005、1-2006、6 山东农业大学我院副教授
2006、7至今 beat365官方网站园林我院教授
社会兼职:
青岛市农业专家顾问团成员,胶南市政府茶学首席专家,泰山茶叶协会副会长,北方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,青岛市即墨瑞草园茶业研究院院长。
主要荣誉:beat365官方网站136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
二、教学工作情况:
教授课程
主讲本、专科课程:<<茶树遗传育种>>、<<茶树栽培学>>、<<茶文化学》等。讲授研究生课程:《茶树育种学》和《茶树高产优质理论》。
教研论文:山东省茶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培养对策,高等农业教育,2010,(8):68-70,丁兆堂
获奖教学成果:《地质背景及土壤养分与崂山绿茶品质研究》获2010年beat365官方网站优秀硕士学位论文
《‘黄山种’茶树自然杂交后代遗传多样性及抗寒相关分子标记的初步分析》获2011年beat365官方网站优秀硕士学位论文
三、科研情况:
1、科研课题
主要从事茶树遗传育种与资源综合利用
曾先后主持以下科研项目:
(1)茶树抗寒良种繁育及优质安全生产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。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,主持,2009-2011,经费50万元
(2)茶树良种繁育、生态化栽培与清洁化加工技术集成与示范。省农业成果转化资金,主持,2008-2010,经费20万元
(3)茶树越冬防护及优质高效综合配套技术推广。省财政支农项目,主持2008-2010,经费20万元
(4)高EGCG茶树种质资源与综合利用研究。省科技攻关项目,主持,2007-2008,经费12万元
(5)茶叶功能性成分HPIS提取技术研究。省科技攻关项目,主持,2006-2008,经费12万元
(6)地质背景及土壤养分与崂山绿茶品质研究。省教育厅项目,主持,2008-2010,经费4.5万元
(7)茶树抗寒种质早期鉴定分子标记的研究。省自然科学基金,主持,2009-2012,经费5万元
(8)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应用。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,主持,2007-2009,经费5万元
(9)崂山绿茶良种选育及标准化研究项目。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,参加,2006-2008,经费10万元
(10)茶树优质抗寒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新品种选育。青岛市公共领域科技支撑计划项目,主持,2010-2012,经费15万元
(11)茶树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优质高效新品种选育及示范,国家科技支撑计划,参加,经费8万元。
(12)茶树优质抗寒种质及基因资源发掘与开发利用,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,主持,经费20万元
(13)茶树抗寒良种工厂化繁育与技术推广,山东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,主持,经费20万元
2、科研成果
科研奖励
(1)茶多酚定向转化技术及其产物的生物学活性研究。2009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,第1位;
(2)茶树抗寒良种选育、扩繁与优质高产配套技术研究。2010年山东省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,第1位;
(3)茶树功效成份无害化提取与综合利用研究,2011年山东省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,第1位;
(4)茶树抗寒良种选育与优质安全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,2011年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,第1位。
已授权专利
(1)复合型高儿茶素茶多酚制剂及其制备方法。发明专利,专利号 ZL200710028676.1,授权公告日:2009年11月4日,沈生荣,丁兆堂,于海宁
(2)纳米固定化酶体外定向生产TF2A粗体物的方法。发明专利,专利号ZL200510050900.8,授权公告日:2008年1月23日,张凌云,丁兆堂
(3)一种复合型冬凌清咽降火茶及其制备方法,发明专利,专利号CN200710032413.8,张凌云,丁兆堂
新品种审定
茶树新品种“瑞雪”,2011年12月通过山东省林业局新品种审定。
3、论文、著作:
专著:《茶医学研究》。浙江大学出版社,2005年11月,朱永兴、丁兆堂。
论文:
(1)丁兆堂、王秀峰、于海宁、沈生荣*,茶多酚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茶黄素组成及其化学发光分析,茶叶科学,2005,25(1):49-55
(2)丁兆堂、王秀峰、于海宁、沈生荣*,茶多酚体外氧化产物颜色稳定性及对PC-3细胞生长的影响,茶叶科学,2005,25(3):213-218
(3)李凤娟、丁兆堂等,原料对茶绿色素提取率的影响,食品与发酵工业,2005,31(5):161-163
(4)王玉、丁兆堂等,利用杀青叶提取茶绿色素工艺研究,茶叶,2005,31(2):97-99
(5)丁兆堂等,山东省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与发展策略,beat365官方网站学报,2008,25:23-26
(6)马德新、丁兆堂等,数字茶园实验基地建设实践与探索,农业网络信息,2008,(1):30-45
(7)吴丽莎、丁兆堂等,丛枝菌根真菌与氮素耦合提高茶叶品质的潜力分析,当代生态农业,2008,17(1):99-100
(8)吴丽莎、李敏、丁兆堂*,等崂山茶区茶树根围AM真菌多样性,生物多样性,2009,17(5):499-505
(9)洪永聪、丁兆堂*,越冬期茶树叶片生理指数分析及抗寒种质材料的筛选,中国农学通报,2009,25(16):215-218
(10)王玉、丁兆堂*等,利用茶树叶片解剖结构指数预测茶树种质材料的抗寒性,中国农学通报,2009,25(09):126-130
(11)李倩、丁兆堂*等,崂山茶园土壤养分水平与年变化动态研究,中国农学通报,2009,25(13):119-123
(12)张新富、丁兆堂*等,绿茶曲奇饼干的研制,食品工业科技,2009,(5):278-282,
(13)纪小燕、丁兆堂*等,不同采摘期野生菊花主要功效成分的研究,中国农学通报,2009,25(03):40-44
(14)吴丽莎、丁兆堂*等,崂山茶区茶树根际丛枝菌根真菌调查,beat365官方网站学报,2009,26(3):171-173
(15)王玉、李倩、丁兆堂*等,不同采摘期崂山绿茶主要品质化学因子构成及变化研究,beat365官方网站学报,2009,26(3):212-214
(16)张凌云、丁兆堂,采摘嫩度对绿茶鲜汁饮料品质的影响,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,2009,28(1):23-27
(17)范凯、洪永聪、丁兆堂*,茶树‘黄山种’自然杂交后代遗传多样性分析,园艺学报, 2010, 37(8):1357-1362
(18)纪小燕、丁兆堂*,微波辅助萃取绿茶功效成分工艺参数的优化,中国食品学报, 2010, 10(3):180-185
(19),张金霞、丁兆堂*,等黄山群体种自然杂交后代儿茶素组分的变异特性,植物遗传资源学报,2010,11(6):736-740
(20)李倩、丁兆堂*,等崂山绿茶品质及其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,土壤通报,2010,41(5):1101-1104
(21)张楠、丁兆堂*等,脱落酸和水杨酸对越冬期茶树叶片抗寒生理指标的影响,北方园艺,2010(22):21-24
(22)付乃峰、丁兆堂*等,控释肥与尿素配施对茶园土壤碱解氮含量和茶叶品质的影响,西北农业学报,2010,19(4):106-109
(23)李倩、丁兆堂*等,崂山绿茶儿茶素组分含量变化分析,西南农业学报,2010,23(3):670-673
(24)纪小燕、丁兆堂*等,等大孔吸附树脂对茶多酚和咖啡碱吸附及洗脱性能的研究,食品工业科技,2011,(2):118-120
(25)孙立涛、丁兆堂*等,地表覆盖对茶园土壤水分、养分变化及茶树生长的影响,应用生态学报,2011,22(9):2291-2296
(26)张楠、丁兆堂*等,茶苗叶片低温诱导蛋白提取分离研究,西南农业学报,2011,24(1):71-74
(27)王玉、丁兆堂*等,生物有机肥对茶园土壤肥力、养分及土壤环境的影响,北方园艺,2011(17):171-173
(28),王玉,范凯,丁兆堂*,茶树抗寒基因连锁的ISSR标记及其SCAR标记的初步建立,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,2011,30(37):1238-1243
(29)王会,王玉,丁兆堂*等,越冬期茶园覆盖的生态效应及对茶树生理指标的影响,北方园艺,2011(24)5-9
鲁ICP备13028537号-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
版权所有:Copyright © beat365官方网站版权所有
地址: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:266109